近期,我国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相继出台了两大重要改革措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首先,对外援更换的频率实施了严格的管控,有效结束了上赛季某些球队随意更换外援的混乱局面;其次,18岁以下青少年球员被赋予了参加CBA联赛的资格,为我国篮球人才的培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限外扶青”的改革举措,为CBA联赛在公平竞技与青少年培养方面开启了新的篇章。首先,外援政策得到了加强:由过去的“随意更换”转变为“严格筛选”。在过去数个赛季中,CBA联赛的外援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动,其目的在于协调联赛间的竞争态势与本土球员的成长需求。然而,在上个赛季,一些财力雄厚的球队毫无节制地更换外籍球员,甚至有的球队在一个赛季内更换了超过十名外援,这不仅使联赛的声誉受到了损害,还加剧了球队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问题。以山西男篮为例,他们频繁更换外援的行为引起了其他球队的不满,而外籍球员的“军备竞赛”现象也愈发严重。

为了有效控制这一趋势,新赛季的CBA对外援的更换频率做出了严格规定:每支球队最多只能注册四名外籍球员,赛季期间更换的次数不能超过四次,而累计注册的外籍球员总数不能超过八人。如果外援的合同到期后再次签订,这一行为同样会被计算在更换次数之内。这一规定意味着,各支球队在赛季开始前必须更加慎重地挑选外援,以免因频繁更换球员而损害球队的稳定性和整体表现。除此之外,外援的参赛规定继续沿用“4节7人次”的模式,这意味着在前三节比赛中,每节最多只能有两人次外援登场,而在第四节则限制为仅一人次,从而保障了国内球员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比赛。


这项变革虽使一些球迷对“外援水平降低”产生疑虑,实则促使俱乐部提高选援的精确度。以2025年总决赛北京队与广厦队的比赛为例,外援布朗和胡金秋的出色发挥显示出,拥有高水平外援和本土球员的默契配合依然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对换人次数的限制,不仅保障了联赛的公正性,还迫使球队更加重视外援与战术体系的长久融合。二、又一重要改革举措,便是废除了对未满18周岁球员的注册禁令。自2008年开始,CBA实行了球员必须年满18周岁方可参赛的规定,这使得众多才华横溢的年轻球员在青年队中虚度了时光。以浙江男篮的李悦洲为例,他因年龄限制错过了上一赛季的比赛机会。然而,随着新政策的实施,此类遗憾将显著减少。依照新规定,未满18周岁却曾代表国青男篮参与U17世界杯等国际大赛的运动员,可无缝注册进入CBA。这一举措与全球篮球领域的培养体系形成直接竞争,比如NBA球星张博源(18岁时便加入耐克巅峰赛世界队)、朱正(国青队的中坚力量)等,他们通过提前参与职业联赛的激烈竞争,加快了技艺的成熟度。昔日,易建联在15岁那年便踏入CBA联赛,郭艾伦则是在17岁时崭露头角,这两位年轻球员的迅速成长,充分展示了他们在顶级联赛中的发展速度远超一般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