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又要自我麻痹了吗?
澳大利亚一场0比3的败仗,确实应该让人警觉。但紧接着,足坛内却弥漫着一种让人感到悲哀的看法:亚冠二级联赛,毫无意义,参加它有什么用?这种想法,不仅小看了那场比赛,更像是主动舍弃了中国足球仅存的一线希望。
北京国安于亚冠二级小组赛客场迎战麦克阿瑟FC,比分为0-3惨败而归。这场失利立即引发了媒体界的广泛讨论。部分评论员毫不避讳地指出,球队在比赛过程中显得毫无章法,仿佛已经提前进入休赛期。尽管这些指责言辞尖锐,但至少还集中在比赛本身的表现上。
令人忧虑的是,部分媒体工作者坦率指出,此次澳洲之行以三比零的惨败告终,堪称重大损失,他们坚持亚冠次级赛事对中超俱乐部毫无价值,参赛只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观点反映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这种将国际比赛轻率地冠以“鸡肋”称谓的看法,毫无疑问是中国足球眼下遭遇的最深困境。它不仅贬低了赛事固有的竞技意义,更为严重的是,它完全漠视了深陷困境的中国足球,对于任何国际平台都怀有极为迫切的渴求。
一场0-3 撕开的不仅仅是球场失利
中国足球目前境况不佳,亚冠赛场包括顶级联赛和次级联赛,都堪称难得的实战训练场所。每场竞技,每次与不同打法球队的交锋,都是国内赛场难以给予的进步契机。这为球员个人能力增强、教练团队战术配合、队伍整体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锻炼平台。
或许有人认为,亚冠二级赛事的胜负没有太大影响。然而他们或许忽略了,所有国际比赛的结局,都会直接关系到中超队伍在亚足联手里的技术评分。这种评分不是小事,它决定了中超球队将来能争夺到多少个亚冠参赛席位,这与中国足球的世界声誉和进步前景息息相关。


倘若我们确实小瞧了这项比赛,把每一次训练时机都看作是负担,那么中超与亚洲顶尖赛场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届时,我们不仅会减少更多亚冠参赛席位,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同亚洲强队竞争的能力。这种损大于益的局面,才是真正的自我糟蹋。
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种“无谓的挣扎”论调,在部分人那里已经变得非常顽固,变成了他们停止奋斗的借口。一旦某个队伍在客场输球,大家本该琢磨怎样提高自己的实力去迎接以后的挑战,而不是去挑赛事的毛病来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这绝对不是有实力的人该有的做法。
今年亚冠二级联赛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无足轻重。亚洲其他足球强权的知名俱乐部,都派出了核心球员参赛,表现十分认真。他们的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与“划不来”的评论形成强烈反差,也间接驳斥了中超的部分观点。
诸如日本的大阪钢巴,在迎战泰超俱乐部时,宇佐美贵史、胡梅特等关键人物仍然全部首发,准备充分。他们毫无半点轻敌之心,即便对手水平看起来不高,也把每一场较量都看作是进步和展示能力的机会,这彰显了专业素养。
沙特望族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在亚冠次级联赛中,也安排了菲利克斯、马内等接近全部主力球员参赛。这些国际级球员和强队,都非常重视每一场较量,完全没有轻视亚冠二级比赛的态度。

这一切都在表明,亚洲其他队伍都在积极争取每一次国际赛事,以此锻炼队伍、提高世界排名,而中国足球内部却有人对付出表示不满,对比赛产生厌恶。这种想法,无疑是在给自己划定界限,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中超俱乐部参与亚冠二级联赛,是难得的与世界各国强队正面交锋的平台。虽然比赛结果值得关注,但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获取宝贵的国际赛事历练,借此增强并保持自身的全球竞技水平。
倘若在这样本就处境艰难的当下,仍旧对亚冠二级联赛掉以轻心,那么中国足球不仅无法解决自身难题,反而会让自己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丧失更多重振旗鼓的机会。这场失利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与其说是能力差异的证明,不如说是对追求发展与竞争精神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