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今年CBA的外援,突然不那么“爹”了?

过去一说到获得帮助,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各自为战、刻意堆砌数字、胜利归功于他、失败则推卸责任。

今年情况不同了,上海的洛夫顿,38分加15个篮板并非通过蛮力获取,而是将篮下视为主攻据点,队友一传给他,他就轻松得分,就连投篮也像是例行公事般流畅——效率惊人,真实命中率高达61.2%,在所有外援中无人能及。
仔细观察上海队,他们构建了一个“多点开花”的阵容,所有得分点都发挥到极致,他不必充当拯救者,只需做好最后一击的角色。
这哪是请外援?
这是请了个精准的齿轮。
山西省的诺威尔表现极其出色,在准备活动中投中了七个三分球,仿佛拥有特殊能力,然而深入分析,他并非独自作战,而是与张宁组成双枪组合。
两个人一共持续了35分钟,一个人突然发起攻击,另一个人进行投篮,一个掌控节奏,一个创造空间,如同两把锋利的刀,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不依靠蛮力,而是凭借默契配合。

早先的外援习惯说“我来领导你们”,如今的外援常讲“我要与你们并肩作战”。
里布朗为广厦队效力期间,体重减轻了五公斤,速度超越了国内后卫,每场比赛能送出两到三次抢断,助攻失误的比率控制在一比四,他并非只为累积数据,而是要成为球场上的核心灵魂人物。
你见过哪个外援,连失误都控制得这么克制?
他不是在打球,是在解题。

最让人意外的是大卫·詹姆斯。
欧洲球队开价,他摇头,留天津,当队长。

不是因为钱少,是因为他知道,这里需要他。
场均能够完成4.2次二次进攻,这并非依靠蛮力去冲撞,而是通过精准的站位,提前的判断,耐心地等待,最终果断出手得分。
他不说话,但每场都在告诉队友:别慌,我在。
CBA现役外籍球员,已非往日那种被神化的存在,而是些明白团队协作、懂得自我克制、擅长临场应变的专业球员。
他们年纪轻轻,平均26.3岁,较以往小了近两岁;他们不卖弄技巧,但每个举动都经过深思熟虑;他们不再倚仗个人能力独得胜利,而是通过团队协作争取比赛胜利。
联盟增设了“杰出海外球员”这一荣誉,乍一听似乎有些空洞,但仔细琢磨,如果一个外援不再仅仅关注个人数据,转而关心“我是否有助于队友提升”——那么这个奖项,才显得格外重要。

别再问“谁最强”了。
今年的问题是:谁最懂怎么和中国人一起打球?
那些还在等外援一己之力翻盘的,该醒了。
实质性的进步,不在于谁获得的分数高,而在于谁有勇气把球送出,接着到恰当的位置上,进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