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季CBA常规赛的时间安排已经公布,其中涉及广东宏远的重要比赛,在日程中都有明确标注,

简单来说,这次赛事的关键环节都安排在后期阶段。明确一点,时间节点是四月,那时候比赛的数量和价值都显著提升。4月4日和4月12日,连续有两场对阵广厦的比赛,被称作“挑战冠军队伍”,双方进行主客场双循环,这些比赛不仅影响积分情况,更像是一场心理层面的对抗。紧接着4月20日,将迎来一场客场挑战山西队,这场对决是上赛季季后赛遗留的恩怨,双方在战术层面都会进行针对性部署,不会像常规赛那样随意对待。
回望三月,挑战同样严峻。三月十五日于主场迎战辽宁,三月二十三前往上海,三月二十七再度回到主场迎战北京,这些比赛接踵而至,节奏犹如淘汰赛。教练需在体能分配与阵容轮换间仔细权衡:哪些球员上场,哪些球员休息,年轻队员何时登场,都必须谨慎考虑。中锋与外线的对抗、攻防转换的步调都会被进一步凸显,胜负的后果也将更为沉重。

今年的日程中有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月一号要客场挑战北京队,这既是开年的第一场比赛,也是和周琦、赵睿这些老对手的再次交锋。一月七号在主场迎战深圳队,将是周鹏回到主场的一幕,其中包含了不少情绪化的因素。一月十一号前往辽宁队所在的赛区,比赛强度会比较大;一月十五号和一月二十四号又连续要和上海队以及山西队交手,几场对阵的都是季后赛经常出现的一方,在短时间内密集安排,教练组不可能沿用过去的战术策略。
更早的时间节点上,12月份以及去年岁末的一些比赛已经暗藏线索。12月19日客场挑战龙狮,赛程标注为“初次遇见徐昕”;12月23日主场迎战同样是“徐昕归队”。这类关键节点,从年底便开始累积。短时间内频繁交锋,双方都必须反复研究战术方案,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攻防策略。

队伍内部并非没有动作,广东在休赛期间积极调整人员,引进了焦泊乔和崔永熙,通过交易完成,外援方面最终确定萨林杰、奎因以及麦考尔加入,阵容基本成型,青训系统也有球员晋升,陈家政、王洪泽、杨溢被提拔到一队参与轮换,这些举措表明球队有明确目标,希望增强内线实力,同时分散外线进攻点,避免个别本土年轻球员承担过多压力,防止成为关键时刻的临时抱佛脚者。

详细来讲,焦泊乔和崔永熙在内线位置的替换是一个明显的因素,这取决于对手的风格。如果遇到像广厦、辽宁那样身材高大且精通位置对抗的球队,替补中锋能够上场,才能给教练提供更多的战术选择。采用三名外援的配置,似乎是刻意将得分机会分散开来,避免将所有压力都集中在本土球员身上。新队员的出场时长不会立刻大幅增加,不过当比赛日程紧凑且对手频繁更换时,他们将逐渐肩负起更重的职责,指导员会挑选部分关键场次让他们参与,以便进行配合上的调整。

球队的备战思路很清晰,从集训开始,到季前热身,再到最终赛程的确定,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将体力和战术的积累,集中用于赛季后半程的硬仗。这种策略有利有弊,好处在于,可以在决定性的比赛里,让状态最佳的主力球员和表现稳定的外援发挥作用;弊端在于,一旦中途出现伤病,或者外援状态起伏不定,后半程的竞争力就可能受到影响。年轻球员能否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分担重任,成为了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
某些蕴含选手经历的较量,往往会被渲染得更为激烈,徐昕参与的两次交锋尤其如此,一次是在对手的主场初次相遇,另一次是重返前俱乐部的地盘,观众和记者都会将气氛推向高潮,周鹏与深圳队的比赛,既有归乡的亲切感,也有老将和新东家之间的竞争,面对北京队的三番较量,与周琦、赵睿的正面碰撞,不仅是技艺上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层面的交锋

教练团队的人选安排和阵容调整,在这个赛段显得异常紧迫,仿佛要求他们同时解答“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层面的难题。短期内必须解决如何在频繁的比赛里维持球员状态,哪些队员需要得到休息;中期要考虑如何让新秀球员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逐步融入团队;长期则需为四月份那些关键性的重要比赛储备足够的实力。每一项决策都伴随着得失,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
球迷能够体会到的,是情感上的连续性。赛事特意安排了多次宿敌再度对决以及几位昔日军校生的复出比赛,仿佛将几段往昔的篇章再次演绎。广东队接下来需要做的,依然是将训练、阵容调整、战术设计等环节落实到位,等到关键时刻能够牢牢掌控比赛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