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总决赛MVP的评选标准最近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媒体投票选出的奖项,真能完全体现球员价值?

当数据显现出入差异时,譬如2013年总决赛,勒布朗带领的队伍里,他拥有最差的正负值,却毫无争议地获得最有价值球员称号,这种奇特现象直接揭露了评选体系的缺陷。

当数据与印象流冲突,到底是高阶数据可信,还是媒体滤镜作祟?
团队影响力的直接衡量标准是得分差异,不过,在最终决战场合,这一指标会受到很大扭曲。

马刺在2014年展现出出色的团队配合,击败了热火队,伦纳德贡献了12.4的正负值,这得益于全队40次助攻的默契配合。
再看看詹姆斯2013年+0的表现,表面平平内里却有关键之处:第六场比赛末段紧咬比分时的压迫式防守,还有第七场拿下37分并抢下12个篮板的强势发挥。

这说明单一数据维度根本框不住超巨的多面价值。


然而情况令人困惑,当杜兰特以超出预期的+21.5表现赢得FMVP,媒体便能够搬出具体数字作为不容置疑的证据,可转过身去又用“关键时刻发挥”为詹姆斯提供便利,这种双重标准表现得太过分了。
这种选择性使用数据的毛病早就不是新鲜事。

十五年,伊戈达拉夺走库里FMVP,媒体以詹姆斯防守为说辞,却不去理会库里场均二十六分加五点二助攻的关键作用。
回顾起来,正负值实际上充当了检验真伪的工具,伊戈达拉贡献的+10.3数据有力地说明了整体配合的重要性,这与所谓“防守专家压制詹姆斯”的说法完全不符。

评判依据在集体付出与个人表现间摇摆不定,完全取决于新闻媒体那一年想宣传哪个主题。

与其让十一家媒体来挑选头等大奖,不如采用更合理的评选机制。
将运动员监测信息、制胜作用评估、重要节点得分等二十个要素绘制成蜘蛛图,参照颁奖典礼改用评委独立评判。

或者直接参照欧洲冠军联赛的颁奖方式,将最高荣誉授予那场比赛中最出色的选手,以免出现诺维茨基仅凭+6.7的效率值就能成为焦点,而约基奇+7.8的统计却只能屈居第六的荒诞局面。
当数据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奖项的公信力迟早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