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面上其他游戏不一样,对2K来说,比起外部竞争者,更大的压力常常来自其内部。在巨额资金打造的生涯模式支撑下,这部《NBA 2K16》是否再一次做到了自我突破呢?
这里是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TD北岸花园球馆,该场馆能够容纳18624人,此刻观众席已经全部坐满。
比赛已经进入关键时刻,面对远道而来的休斯敦火箭,凯尔特人仅以3分的优势领先,他们必须在这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牢牢保持住这微弱的优势,不能让分差被反超。
麦迪和姚明配合吸引防守,麦迪把球传给了底角空位的巴蒂尔,那里是巴蒂尔最擅长的得分位置,不过这次他没能投中,幸运的是姚明凭借身高优势抢到了前场篮板,在他准备轻松上篮时,帕金斯突然从侧面将他撞倒,裁判立刻判给帕金斯一次一级恶意犯规,火箭队因此获得两罚一掷的机会
姚明是球队里最值得信赖的罚球专家,他两次投篮全部命中,火箭队仅以一分之差落后。
最新加盟的十二支老牌队伍,很多都是在最近十年组建的,这样更容易让游戏爱好者们产生情感联系
阿德尔曼请求了20秒的短暂暂停时间。暂停结束后,火箭依照之前的策略,再次安排了姚麦进行挡拆配合,但面对以坚韧防守闻名的绿衫军团,企图仅凭这一手段就想轻松取胜,无异于天方夜谭。凯尔特人队中的侧翼防守悍将托尼·阿伦早已洞察了这一意图,他果断地突破了掩护位置,如同黏性极强的胶水般牢牢限制住了麦迪的行动。在全场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麦迪投篮偏出,加内特立刻抢到篮板,迅速将球传给持球后卫,当时秒表显示仅余不足24秒,斯科拉急忙冲向对方控球球员,采取犯规策略。
但罚球线由他人站上,并非朗多。确实,里弗斯在短暂停期间,已经巧妙地派上了长相奇特的卡塞尔老将,替换了罚球不擅的朗多。
卡塞尔见识过诸多激烈对决,他顺利命中了两记罚球,这一场景,休斯敦的球迷们早已司空见惯。早在1994年的总决赛,正是他于最后22秒的连续四罚全中,让火箭从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夺得了那场至关重要的胜利,彼时卡塞尔尚属新秀。
或许……还能把姚明做得再像点?
凯尔特人重新取得三分的领先,这个分数差距相当稳固,足以确保他们在常规赛阶段不会输球。
火箭一刻不停,鲍比·杰克逊把球带到前方。麦迪利用底线两人配合,从右侧底角巧妙地把球传出,正好到了他的位置,托尼·阿伦被姚明和斯科拉牢牢地堵在篮下,不过防守转换的加内特还是紧紧地贴住了T-Mac。
看见麦迪就要接球就出手,31岁的加内特奋力跳起试图拦截,可就在他腾空之际,麦迪又把已经举起的双臂收了回来。经验丰富的KG明白马上要发生什么,但那时已经来不及了,他拼尽全力在空中改变姿态,还是无法避免在落地时和麦迪身体接触。麦迪以非常不寻常的姿势把球投了出去,球进了,裁判鸣哨,得到3分加罚一次!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球场顶端的气氛好像停滞了,观众席变得鸦雀无声。眼神低垂的火箭1号沉着地投中了这颗决定比赛结果的关键罚球,紧接着皮尔斯的极远距离投篮偏出,火箭竟然在客场达成了惊人的逆转。
我深吸一口气,改变了一下姿势,——之前五分钟里,我一直端坐着玩游戏,现在终于可以蜷在沙发上查数据了。那只是麦迪全场投中的唯一一个三分球,不过,这样也够了。
没什么能比一场实打实的比赛来得更有说服力了。
我或许用了不少篇幅来描述这短暂时刻里的竞赛过程,并且我也坦诚其中(还算适度地)融入了一些创作成分——例如把麦迪3+1的场景主角从蒂姆·邓肯换成了另一位号码为21的杰出球员。这确实就是《NBA 2K16》带给我的最直接体验:它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篮球模拟游戏,这种体会胜过往届所有的版本。
初次体验便源于AI的防守表现,这种感受非常明显,以至于在游戏刚开始的第一场就让我吃了大亏。正如前面所说的,以往总能得手的挡拆这次受到了极大限制,AI常常会穿过队友的干扰,直接贴近持球者,从而在进攻发起时就进行拦截。即便偶尔能借助后卫的迅捷完成渗透,但过半情形下(特别是对抗以防守著称的选手)总会遭到对方破坏。
遇到这种情况,必须马上启动B方案,比如重新请求支援,比如按下向上的按键运用自动战术,接着寻找两侧突破的投手,又比如迅速向右滑动手柄(如果是PS4版本的话),让高个球员到篮下接球,这就像在真实的NBA比赛中,并非每次战术都能顺利实施,必须根据战况,迅速找到最佳应对方法。
防守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它预测本领的增强。以前的游戏里,人工智能都是针对某个状况才行动,必须等到配合的队友突然拦截,它们才明白这属于一次包夹配合,这种时候再着手应对,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在《NBA 2K16》这款游戏中,对方智能体能够察觉到你的高个子球员正走向三分线,并迅速采取行动,这显示出它们模仿了人类的行为模式,能够提前判断局势,仿佛真的理解了比赛的进程,这种表现堪称出色,就是具备了“洞察比赛”的特质。此外,你会发现AI防守时出现漏人的次数明显减少,它们对场上无人控球的球员动向也会保持高度关注,时刻准备应对。
对于参与者来说,也有相应的办法。机器能够进行思维活动,那么我们就要比它们考虑得更周全些。《NBA 2K16》确实给了我们这样的可能,挡拆战术的灵活程度达到了极高水平,玩家不仅可以像以前那样让高个球员向内切入、向外分拆、假装掩护,甚至能够借助R2/RT键来选定掩护的角度,以此防止与埋伏在45度方位的锋卫摇摆人发生冲突的尴尬情况。
谈及此,必有人对这款游戏的操控提出批评。防守反击的按键从/B键调整成了L1/LB,背身单打的按键则回到了L2/LT,并且不再能像上一代那样直接切换背打模式,现在必须按住不放,这使得操作复杂度有所增加,但确实让背身后仰投篮和侧面投篮的转换更加流畅,所以在背身进攻整体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像阿尔德里奇这样的中距离投篮高手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传球方式更加丰富,过去只需一个按键就能完成,现在则由三个按键分担,包括地面传球、手交手传递、空中配合接应和视线外传球,这些技巧运用得当,确实能让比赛过程更加精彩,不过,与操作层面的重大革新相比,它们对整体游戏感受的提升却非常微小。
《NBA 2K16》是一款节日体育类游戏,其操控方面的调整幅度相当可观。这并非什么严重缺陷,然而令人困扰的是,无论在游戏的哪个环节,都找不到一段像样的指导内容,不仅对于新手而言如此,就连该系列的资深玩家一开始也感到迷茫。虽然菜单里确实有一份内容繁杂的操作指南,但这真的足够了吗?

幸运的是,除了各有千秋的方法革新,许多调整还是源于细微之处的提升。赛场之上将频现球星标志性姿态,譬如库里时常含着牙套摆弄X姿势,又如哈登那至今令人费解的“搅动”庆祝仪式;运动员的体型与臂长呈现更为逼真的描绘,我确信初次目睹《NBA 2K16》中的扎克·兰多夫时,会对其身形塑造的精准度发出赞叹;此外,本次球员在完成盖帽后终于能够展现情绪反应!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过去那种被人冤枉还因为把球弄出界而烦恼的情绪实在让人无法忍受。
比赛赛场之外,同样能发现点滴的改进:球员接受访问时的氛围,颇有电视节目的感觉,奥尼尔与厄尼·约翰逊主持的节目,终于迎来肯尼·史密斯参与其中,就连啦啦队的表演,也摆脱了单调的模式,这些细小的变化,单独看或许并不起眼,但持续累积下来,整个赛事的现场体验便有了显著的提升。又添上诸如七零七一凯尔特人队、七零七一火箭队、一三热火队在内的十二支标志性球队,仅从比拼过程中的趣味性而言,《NBA 2K16》毫无疑问触及了该系列的最高水准。
评价《NBA 2K16》,单看比赛过程远远不够。众所周知,由斯派克·李执导的生涯模式才是今年最吸引眼球的亮点。可惜的是,与发售前铺天盖地的宣传相比,这部分内容的实际体验只能算是好坏参半。
确实,起初这整个情形相当理想,嗯,更准确地说,简直是极好的!在名为“活在梦中(Livin' Da Dream)”的情节里,我首次有机会从高中阶段就开始自己的篮球生涯,虽然没能进入杜克、北卡和肯塔基,不过能在康大、UCLA、路易斯维尔这些著名的篮球队中选择自己的目的地,我已经觉得非常满意了。游戏中的过渡片段屡见不鲜,展现了体育类作品别样的创意空间,旁白部分值得称赞,两个不羁的朋友无意间为后续情节的转折埋下了伏笔,如果说有什么需要指正的话,那便是主角的姓名实在有些出人意料,这个名字,难道不是在戏弄人吗,真的吗?
随着过程展开,先前被新奇感遮蔽的不足逐渐显现,终至无法被忽视,情节和台词都流于陈腐,部分过渡戏码冗长到令人难以忍受,场景与角色造型也拙劣到令人咋舌,配音演员的用心演绎因此大受影响,这种感觉犹如将强劲动力系统装进一辆老旧不堪的车辆。
更让人沮丧的是,赛场内外发生的事情完全是两码事。大学选择是我头一回也是最后一次能主宰自己的前途,从那时起我就彻底成了木偶。这根本就是我的经历,可多数时候,我更像是某个重要的物件,最恐怖的是,在我刚结束大一赛季之后,我和姐姐,还有那个爱出糗的发小,以及长着马脸的女友,加上那个不停说话的经纪人,通过电话,和父母进行了一场会议,商讨我到底是马上参加NBA,还是继续在大学再打一年。一番纷纷扰扰的讨论过后,大家纷纷表态“我们已经畅所欲言,但最终拍板的还得是你”。坦白说,当时握着操纵杆的我心里也七上八下的,正踌躇不前,屏幕骤然暗淡,紧接着一个硕大的“NBA Draft”字样便赫然映入眼帘。这突如其来的情节让我措手不及,要知道,这或许是我这辈子最关键的选择啊!
左边这位才是剧情的真·主角吧
加入联盟之后,故事情节越来越脱离我在赛场上的实际发挥。某次输掉比赛后,经纪人通知我很快就能推出个人款式的运动鞋,虽然感到高兴,但我实在好奇,究竟哪家品牌会选中这样一个场均只能得四分进两球的初学者。不论我扮演的是哪种肤色,总会出现一个发型夸张的双胞胎姐姐,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发生了基因变异。这一切都在表明,这实为预先录制的内容,我们只是租用场地进行播放而已。
第二年的职业发展模式,其实更加引人入胜。闲暇时段,你可以专心提升技能,或者结识新伙伴,抑或与商业伙伴商谈合作事宜,至少在这个环节,你能够切实掌控自己的前进方向。
我对斯派克·李的《单挑》非常欣赏,诸如《Kobe Doin' Work》这类纪录片同样值得一看,但这并不代表这位既是导演又是纽约尼克斯铁杆粉丝的艺术家所创作的“Livin' Da Dream”就是《NBA 2K16》里最出色的部分。以影像手法诠释竞技活动,这个构思相当巧妙,不过仅此而已,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位天赋异禀的耀眼新星,即便拥有无限可能,仍需岁月来证明。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为什么市面上篮球相关的游戏那么少?因为2K 把啥啥都做了!
有些人并不会着迷于职业模式,这很正常,毕竟《NBA 2K16》中有丰富的游戏项目可以消耗大量时间。如果玩家喜欢经营球队,那么进化的MyGM系统以及多样的游戏模式都可以自由选择体验。本次的虚拟球队经营模式中,支持调整队伍的地理位置,但前提是需要征得联赛其他参与者的许可,此举可瞬间调整区域分布,若你愿意,能够自主设定球队的徽标,选择服装样式,乃至确定场馆地面的铺设材料,队伍的各个细节都可以亲自规划,只是要注意,经营者的特定要求依然会让人感到十分焦虑。新增了网络版特色,玩家不仅能建立完全独立的团队,还可以邀请伙伴加入集体共同冒险。
你甚至可以把主场挪到夏威夷
街球迷们,《NBA 2K16》也充分考虑了他们的需求。游戏内置了多种对战方式,包括一对一较量,半场两人组合,以及全场三人对抗。玩家可以选择坚持集体配合,或是展现个人超能力量。新加入的Pro-AM模式近似于五人街头篮球赛,遵循NBA竞赛规范,由于参赛者数量增加造成场地狭窄,因此更注重团队配合,这与传统的街球场地环境有所不同。这两种玩法里,参与者选用的都是自己创建的选手,因此,无论你准备选择哪一个,最好还是先在模拟生涯中为角色提升一些能力。
同屏人数分分钟超越足球游戏
自然,付费玩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在任何模式下努力积累资源,逐步打造自己的队伍,依靠技巧来弥补实力上的差距;又或者你可以豪掷千金购买大量资源,感受一次抽卡的刺激,用数据压倒所有对手,所有需要联网的功能都配置了完备的排名系统和进阶机制,以此给玩家提供明确的提升目标。
《NBA 2K16》确实称得上是该系列作品的集大成之作,然而它并非一款毫无缺点的篮球游戏,最突出的毛病依旧源自2K的服务器系统,这一点和往年如出一辙,虽然本作的在线互动体验比前一年有所进步,但稳定性问题依然存在,有时一场比赛进行得还算顺利,下一场就可能遭遇网络故障,掉线与卡顿现象时常发生,要想顺利打完一场比赛,只能寄希望于运气了。篮球竞技或许更注重技巧的精准度,比如,一个网络赛事已经顺畅地持续了47分50秒,然而在最后关头,由于一个瞬间中断,你没能投进一球可能改变赛局的空心远投,这种感受实在令人懊恼不已。
网络连接中断引致玩家创建的角色数据重置,界面操作时常停滞不前,整体游戏感受因此大打折扣,眼下只能期待开发商尽快推出更新来解决这些故障。
《NBA 2K16》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篮球游戏作品。尽管目前没有其他游戏能够构成威胁,但它依然在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单就比赛层面的感受而言,这款游戏完全有资格获得九分以上的高分评价,其细节上的精进足以让一款出色的游戏升华至卓越境界,《NBA 2K16》在模拟真实篮球比赛方面,已经超越了以往所有同系列作品的表现水准。这并不能完全展现游戏的全部内容,在线互动(意料之中地)再次成为了明显的不足之处,设计独特的职业发展系统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这款《NBA 2K16》堪称“几乎无懈可击”又“尚存诸多不足”的作品,不过只要你对篮球抱有热情,就一定能从中收获无穷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