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中止赛事的那天起,众多爱好者便渴望着赛事的再次开启。每当传来协商的消息,大家便满怀希望地等待次日双方能够达成共识的报道,可每次迎接我们的都是“协商失败”的宣告。究竟何时NBA才能恢复原状?作为球迷的我们反复叩问自身,却无人能给出明确答复。接连的挫败感并未使支持者们失去信心,然而最新传来的消息显示合作双方已彻底决裂,工作团队已将出资方诉至司法部门。
这则消息令已苦等数月的球迷们心灰意冷了,他们中有人指责劳资方不肯让步,略微减少收入总比完全没有强;也有人指责资方不肯让步,若给予队员些许好处,队员们会为你们更加拼搏。无论如何,NBA本季的停摆几乎已成为定局。
这场持续很长时间的协商里,运动员们收入构成中的比例由最初的五成七降低到了五成三,后来进一步调整为五十二点五,然而这个数字同工会的期望值——四成五相比,依旧存在显著距离,对于这场交涉的是非曲直,我们无从判断,毕竟这终究只是一场围绕切身利益的博弈。我们留意到,在此次中断事件里,常常能见到一个名为“球员工会”的团体作为工会的代表,与资方展开协商,而这个团体的负责人正是湖人队的资深球员费舍尔。
工会原本是指为共同目标而自行组建的社会组织,比如为同一家公司效力的人员,或者从事同一行业的人士。所谓球员工会,就是运动员们自行创建的一个社会组织,其成立目的在于能够就薪酬待遇、工作时长以及工作环境等事项与雇主进行协商。NBA发展历程里一共发生过四次劳资纠纷,这四次纠纷期间,球员组织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正是因为这个组织,运动员们不再是各自为政。

球员协会这个概念在中国显得相当生疏,特别是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已有18个年头的情况下,这个词汇几乎无人知晓,难以寻觅。为何一项运动在中国开展职业化已有20年,却找不到任何机构能够替球员发声呢?为何缺乏一个团体能为球员争取权益、改善待遇呢?球员工会并非NBA独有,欧洲多个联赛也有类似团体,比如声名显赫的意甲球员工会,现任负责人是曾代表泰达队出战的托马西,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体系设置。
得益于国家体制,运动员由国家出资进行培养,我为你们投入了大量资金,你们有什么资格与我商议条件?众多俱乐部负责人持有这种看法,然而这种思路存在概念混淆的缺陷。国家与俱乐部是否等同?俱乐部投入的资金与国家支出是否相等同?显然并非如此。无论俱乐部的控制权属于国有机构还是私人企业,都不能视作国家本身。一个公司向某个俱乐部投入资金,并非国家财政支出,实则是部分人动用公共资源。此外,若要发展职业足球,应当具备相应的水准,那些在国外俱乐部,由自家梯队培养起来的选手,也是依靠该俱乐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得以成才,即便如此,在重要关头,他们依然会为了个人利益挺身而出。
中国职业联赛历史相对短暂,与拥有百年历史的意甲相比,我们最多算是后辈中的晚辈,不过我们无需重复前辈们已经犯过的错误,期待职业联赛能够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球员组织,并且该组织的领导人应当由足协以外的人士担任(文/季婕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