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伯纳乌哄闹起来,万达大都会哄闹起来,安联球场也哄闹起来,皇马、马竞、拜仁一共打进十五球,只让对手进了两个球。积分榜的排列方式因此完全改变,三支豪门都取得两连胜,占据小组第一的位置。这不是偶然地战胜实力较弱的队伍,而是三套进攻体系在同一晚证明了自身实力 。
联赛里出现的磕绊给教练组敲响了警示的钟声。安切洛蒂遭到批评,被指“只让贝林厄姆救场”。西蒙尼受到嘲讽,被说“只会摆大巴”。图赫尔更是由于双后腰站位被德媒列出清单。欧冠第二轮时,他们一同把批评当作实验清单,一项项将其勾掉。
皇马首次对阵阿拉木图凯拉特,全场射门次数为18比5,控球率是67%对33%,对手在边路被彻底限制。首粒进球源于贝林厄姆与维尼修斯的配合,维尼修斯推射远角打破僵局;之后克罗斯角球弧线精准,吕迪格头球破门扩大比分优势。
安切洛蒂此次没有等来“补时绝杀的情节”。在第53分钟的时候,罗德里戈凭借肋部跑位把后卫引开,随后维尼修斯横传至门前,轻松完成射门得分;到了第68分钟进行反击时,又是维尼修斯单人快速突进,一脚挑射确定了胜局。替补迪亚斯在补时阶段增添光彩,伯纳乌的观众最终看到了“不依靠奇迹”的5比0 。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姆巴佩在皇马首次上演欧冠帽子戏法的段子,实际上这位法籍前锋如今仍在巴黎。谣言之所以满天飞,是因为皇马锋线缺少9号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球迷的想象比转会新闻更新得更快。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也是对银河战舰高位压迫新尝试的错误解读。
马竞以5比1战胜法兰克福,这更像是一次情绪的宣泄。开场四分钟时,格列兹曼后插上进行分球,莫拉塔抢点成功。第21分钟和第38分钟,定位球和点球都发挥了作用。法兰克福下半场依靠丹尼 - 达科斯塔扳回一分。但西蒙尼随即换上略伦特与科雷亚,凭借速度再次撕开后腰区域,又进了两球。
西蒙尼本场的战术与传统“铁桶阵”完全不同,他让四名攻击手站成菱形,格列兹曼可以自由游走,莫拉塔负责吃饼,两条边路球员敢于进行贴身逼抢。在数据网站的xG统计中,马竞的数据是4.3,比客队高出整整3.5,这靠的是前场第一次逼抢就有63%成功率的高强度逼抢。


至于拜仁,帕福斯属于典型的“弱旅偷袭”情况,很可惜碰到了哈里-凯恩。在第15分钟时,穆西亚拉穿裆传球,凯恩在前点甩头攻门。到了第52分钟,英格兰队长又在底线小角度破门得分。再算上格雷罗与科曼的进球,拜仁以5-1结束比赛。需要纠正的是,德媒报道中所出现的“奥利塞三助攻”是错误写法,在实际比赛里完成助攻的是萨内和基米希。
三场比赛放在一起,能更明显地看出彼此的共性,高位压迫带来的射门总数分别是18次、19次、17次,反击平均启动时间都在9秒以内,角球得分全部来自前点策应,也就是说老牌豪门集体将进攻节奏提升到“秒表模式”,不再依靠个人灵光,而是让整体结构决定效率。
不过亮眼数据背后也潜藏着隐患,皇马的高位逼抢致使吕迪格多次拉边补位,中卫空档一旦遭遇速度型前锋便会陷入危险,马竞中场持续施加高压,科克与德保罗体能消耗过度,拜仁外线轮换存在薄弱环节,科曼和萨内若同时伤停,图赫尔手中的“快马”会瞬间告罄 。

接下来的赛程很艰难,皇马要前往莱比锡的红牛竞技场,那里冬天的场地硬如水泥,马竞要对阵状态火热的拉齐奥,拜仁则要远征土耳其,面对那座分贝极高的地狱主场。小组赛只是预选,真正的答卷在淘汰赛 。
欧冠总爱于秋夜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一阵进球雨便能夺冠。然而到了二月天气转凉,一切都需重新开始。至少,这三个夜晚让我们明白,当战术、心态、人员调配都达到最佳状态时,老牌巨人依然能够使欧战的氛围迅速升温。至于谁能将这份热度延续到伊斯坦布尔的决赛,就交给时间和另一轮“十五球”去解答吧。